|
|
專家支招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應變自律為主 |
作者:  來源:  發布時間:2013-04-28 |
核心提示:有效影響和改善從業人員的社會誠信和職業素質,引導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工作由“他律為主”轉變為“自律為主”,用社會管理的手段破解食品藥品安全難題。 破解食品藥品安全監管難題,有效影響和改善從業人員的社會誠信和職業素質,引導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工作由“他律為主”轉變為“自律為主”,用社會管理的手段破解食品藥品安全難題。 食品藥品安全關系公眾健康和生命安全,作為非傳統的公共安全,具有危害廣域、顯性和隱性并存等特點,對社會的影響越來越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食品醫藥行業持續快速發展,缺食少藥的問題得到徹底解決,但公眾對質量安全的關注和需求日益高漲。總體而言,當前我國食品藥品安全形勢仍然不容樂觀。 剛剛閉幕的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審議通過的《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決定組建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將進一步理順行政體制,整合監管力量,提高監管效能。應該說,這次改革,中央是下了決心的,充分體現了中央關心關注民生的執政理念。然而,體制問題也不能包治百病,體制理順后,擺在監管部門和監管人員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是:我們怎樣監管?用什么方法監管?如果僅僅是職能集中,權力扎堆,新瓶裝老酒,能否徹底改變食品藥品安全狀況,值得打個問號。我們有必要深入分析研究食品藥品安全的基本屬性、內在規律,探索新的監管路徑,用新方法解決老問題。 現階段食品藥品安全問題三大根源 食品藥品安全,從本質屬性上理解,應該包括兩個方面: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自然屬性是食品藥品內在的科學和技術方面的要求,是物的因素,是商品因素,也是內在因素。社會屬性則是食品藥品外在的人為因素對其質量安全的影響,是人的因素,是外在因素,更是決定性因素。長期以來,我們的監管工作主要精力集中于食品藥品安全的自然屬性,圍繞其質量標準、技術規范等內在因素,從政府履行市場監管的角度做了大量工作。相比之下,我們從政府履行社會管理的角度,對食品藥品安全的社會屬性研究得還不夠深入,監管的招數還不多,效果還不明顯。 安全的食品藥品是生產出來的,離不開生產經營者的高度自律,監管能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但更多的是督促和輔助作用。現階段,影響我國食品藥品安全的因素眾多,但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從食品藥品安全的社會屬性來分析,主要有幾個方面:一是行業從業人員的職業素質參差不齊;二是企業和從業人員社會誠信的缺失;三是社會共治共享的機制尚未建立。 從業人員的職業素質參差不齊,是制約我國食品藥品安全狀況的一個重要瓶頸。食品醫藥產業存在的多、小、散、低現狀短期內不會改變,從業人員的職業標準、準入門檻、職業培訓缺乏規范和管理。 一份權威的國內酒店餐飲人力資源現狀調查報告顯示,目前在酒店餐飲從業人員的結構中,餐飲服務及管理人員占總人數的52.66%,廚房廚師及管理人員占47.34%。從學歷來看,初中及以下學歷約占總人數的24%;高中學歷的約占總人數的71%;大專學歷(包括進修取得的學歷)占總人數的4.66%;本科學歷的只占到總人數的0.34%,國內餐飲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仍然偏低。而在醫藥領域也存在同樣的情況。 行業從業人員職業素質良莠不齊導致產品質量安全缺乏保障,成為引發食品藥品安全事件的根源之一。例如,在2006年發生的“齊二藥事件”中,藥品輔料采購員根本看不懂化驗資料,驗藥的化驗室主任也沒有受過任何化學培訓,化驗室11名職工中無一人會進行圖譜的分析操作,直接導致工業用二甘醇被當作藥用丙二醇混入產品,造成用藥人員的傷亡。 社會誠信的缺失也是引發食品藥品安全事件的一個重要根源。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仍處在逐步完善的過程中,期間難免出現一些“縫隙”。在經濟轉型的背景下,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一些生產經營企業“昧良心”掙錢,違法違規操作,帶來不容忽視的食品藥品安全隱患。從食品藥品造假到濫用添加劑、指標超標以及非法制作和虛假宣傳等,無一不凸顯出行業從業人員的誠信缺失和道德滑坡等問題。2012年發生的藥用膠囊鉻超標事件,波及28個省、274家企業,在中外藥品監管史上實屬罕見,問題就出在企業的誠信和道德上。 共治共享的機制尚未建立,食品藥品安全的公眾“護欄網”還未形成,是目前我國食品藥品安全事件頻發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社會個體自我保護、自我維權的意識越來越強,相對而言,保護他人、保護公眾安全的意識有時淡漠。日常生活中,諸如向不法商販出售自家過期失效藥品、進口藥品包裝盒、名酒空瓶等現象屢見不鮮。公眾既是假劣食品藥品的受害者,有時也成為了參與者。在某種程度上,公眾已經陷入“囚徒困境”。只有共同遵循良好的誠信原則,才能避免“人人造假、人人受害”的惡性循環,在社會生活大家庭中成為共同的贏家。 破解食品藥品安全難題的重要路徑 人的因素是影響食品藥品安全的根本因素,從業人員的職業素質和社會誠信決定著食品藥品安全的狀況。因此,我們不僅要借鑒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通行的做法,圍繞食品藥品安全的自然屬性,繼續完善食品藥品質量標準、技術規范、風險監測等技術性監管工作,還要從我國的國情出發,圍繞食品藥品安全的社會屬性,從社會管理角度進一步探索和創新食品藥品安全監管的模式和路徑,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的源頭治理。社會管理,說到底就是對人的管理。對于食品藥品監管工作來講,我們可以有效影響和改善從業人員的社會誠信和職業素質,引導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工作由“他律為主”轉變為“自律為主”,用社會管理的手段破解食品藥品安全難題。 其一,著力引導和改善從業人員的職業素質。從業人員職業素質的改善不是一個短期行為,不論政府部門還是企業自身,都必須從發展的戰略高度來重視人才培養,這將是一項長期性的戰略。一是建立職業標準。對于涉及食品藥品質量安全的關鍵生產崗位,應有科學的職業標準。二是對從業人員的準入和崗位培訓,政府應提出指導性意見。三是建立企業法人、質量安全責任人培訓考核剛性制度,并同相關行政許可掛鉤。以提高行業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為目標,引導企業構筑全方位的培訓體系,實現崗位培訓的制度化、常態化。通過開展多層次、多形式、內容廣泛的培訓活動,及時更新行業從業人員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改善其職業素質。 其二,進一步加強企業的誠信體系建設。探索建立相對完整的食品醫藥企業誠信體系,并置于廣泛的社會參與和監督之下,是保障食品藥品質量安全,促進產業健康發展的治本之策。工作的重點有幾個方面:一是誠信體系的建設要全覆蓋。要將食品醫藥全產業鏈的企業組織、法人、質量安全負責人等全部納入誠信體系范疇。二是誠信體系的建設要與監管工作密切結合。探索將相關行政許可和日常監管與企業的信用情況掛鉤。實施信用分級監管,對信用等級差的企業進行重點監管。三是將誠信體系置于全社會的參與和監督之下。研究建立全國統一的食品醫藥企業誠信信息平臺,實現政府監管、社會監督、行業自律和企業誠信等信息互聯、互通和共享。 其三,探索建立社會共治共享的機制。食品藥品安全是一個社會問題,離不開全社會參與。有必要建立全社會共治共享的食品藥品安全格局。一是搭建政府與社會溝通的平臺。監管部門要更多地為公眾提供飲食用藥安全的知識和訊息。加大政務公開和新聞宣傳,讓公眾更多地了解、理解和配合監管工作。二是對于監管部門難以控制的不法游動商販,建立城市社區和農村鄉鎮群防群治機制,形成社會“護欄網”。三是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監督作用,包括傳統媒體和非傳統媒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