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健康產業基地站在目前的150億元產值上,放言今后10年創造1000億元的目標頗顯豪氣,而且很有底氣,這顯示出其經過對健康產業的研究摸索,一方面具有較為深厚的積累,另一方面,他們也對健康產業的外部環境給出了完全積極的判斷。 健康產業的特性是高風險、高回報,正如中山國家健康產業基地主任梁兆華所言:經過10多年的親身體會后發現,健康產業進入門檻很高,非專業人士以及沒有一段時間的前期投入積累是難以跨越的。但一旦進入這個產業,這個高門檻又成了進入者的保護屏障,讓產業外的企業和人員難以進入,從而讓先入者獲得更加好的發展空間。 回頭來看中山健康產業基地的發展歷史,與我國的生物醫藥發展歷史緊密相關。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開始對藥品專利給予保護。這可以看作是中國醫藥產業碰到的一道新門檻。不能再隨意仿制國外的創新藥物,無疑迫使國內要在健康產業上走出一條自主創新的道路。于是在科技部門的引導下,國家健康產業基地誕生了,中山是幸運兒。 自主創新說來容易,做則難,更何況是要在一片產業基礎幾乎空白的土地上,帶著頗有點“創造條件也要上”的意味,中山給自己設了一道高高的門檻。前面的幾年為什么發展緩慢,雖然起步早,但一方面是基地缺乏建設經驗和產業積累,加上國內整體的環境處于經濟高速發展階段,健康產業盡管發展很快,但仍不能與鋼鐵、建筑、紡織等那些有產業基礎的國家支柱產業相比。而且,在以“國”字號為主的健康產業龍頭企業面前,基地反而顯得弱勢,龍頭企業紛紛成了一線城市的寵兒,這也是同類基地發展初期的困惑。 進入本世紀后,中國經濟在快速發展中逐步由粗放到精細,由分散到集中,大城市的發展空間也越來越伴隨著經濟的發展而騰挪不開,產業的國際化鏈條分工合作要求企業打造核心競爭力,產業園區的模式轉而興起,加上多種經濟成分的發展,有著空間優勢的產業園區在面臨發展束縛的企業面前,逐步成了二次創業的新根據地。加上已經跨過了初入者門檻的基地各方面的配套已經完善和升級,產業集群化發展的優勢也逐步顯現,企業自然要給城市發展讓路。 匯集了健康產業先發和土地空間難以再生的優勢,國內的健康產業基地其實已經處在很高的競爭平臺上,如果再加上國家近年對民生問題的重視,對健康產業的培育,以及各個產業園區積累的品牌優勢,接下來的10年,伴隨著中國健康產業的進一步加速發展,健康基地的發展一定會更加迅猛。 當然,如果說打造健康產業僅僅是國內建設醫藥園區和健康產業基地的初級目標,為世界健康產業出力乃至分一杯羹則應是健康基地和相關企業的更大目標,國際市場的門檻更高,也更有誘惑力,但已經處于國際產業鏈條中的基地和園區已經開始了新的求索,跨國企業紛紛來棲已經驗證了這點。 就如梁兆華引用孫中山先生的話說:“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健康產業基地今日的成就是昨日辛勤的結果,明日的輝煌仍要繼續努力。實干興邦,產業報國,雖然有了經驗、實力和難得的機遇,健康產業的發展仍有待堅持。 |